奥地利籍民宿主理人阿明携手中国籍妻子黄琼旅居安徽黄山市黟县,创办“阿琳娜花园民宿”,已成为不少欧洲籍人士来皖休闲度假的休憩站。
从上海辞职的返乡创业者孙敏在黟县宏村镇建设的“乌桕桕文创美学空间”,与自然乡村场景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成为度体验乡村文化的打网红卡点。
国庆试营业期间逾6000元一晚、天天爆满,正式营业每间房价将超1万元,位于黟县卢村的第六季度假庄园致力打造高端乡村度假的新标杆。
安徽黟县,这个以西递、宏村出名的县域,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升级,以民宿高质量发展赋能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群众、村集体、企业主体等多方共赢、生态环境全域提升、县域经济提质增效,成为黄山市乃至安徽全省加快推动文旅业态融合创新的缩影。
黄山是中国现代旅游的发源地。1979年,邓小平同志考察黄山,提出“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从此现代旅游业从黄山出发,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导产业。
展开剩余88%对拥有世界级山水和文化资源的安徽来说,理应成为新时代探索推动旅游产业深度转型、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之地。
10月14日,安徽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黄山市黟县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极致发挥安徽优势,积极建设全域旅游先行区,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题图|朱光明
“必须实现大的突破”
深化文物与旅游融合,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和明中都等7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快建设,凌家滩、双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持续火热;
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认定省级非遗工坊62家,开展“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等活动,推出12条非遗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徽州鱼灯成为全国热点IP;
加快艺术与旅游融合,推出《徽秀》《大别山传奇》等旅游演艺,《六姊妹》等影视剧掀起“跟着影视去旅游”热潮;
拓展科技与旅游融合,探索科技赋能旅游路径,打造池州《西游幻境》数字光影溶洞,宣纸文化园“元宇宙造纸工坊”等沉浸式场景,黄山风景区AI旅行助手、智能登山杖、髌骨带等产品走红网络;
……
10月9日晚,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创排的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在安徽百戏城上演。王兰兰/摄
近年来,安徽全省上下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完善文旅融合机制,提升优质供给能力,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去年,安徽省文旅“双招双引”落地项目2832个、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8%,国内旅游人次增长7.4%、国内旅游花费增长10.8%,入境旅游人次增长94.8%、国际旅游收入增长124.1%。
“深刻把握文旅融合新趋势,聚力休闲度假康养加快业态升级,打造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先行样板,在全省上下带动了思维认知、视野坐标、发展模式的全方位升级。”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云谈及安徽文旅产业正发生的变化时说,文旅从传统观光向现代休闲度假体验升级形成共识,大家敢想、敢对标、敢于拓展国际市场,推动“文旅+百业”向“百业+文旅”升级,确立了文旅的基座地位。
据了解,支柱产业通常是指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2024年,安徽省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4.24%、5.2%。
今年8月7日,安徽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时强调,要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挖掘和释放文旅资源优势,强化产业思维、市场理念、开放意识,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和业态培育升级。
“坚持国际视野、全域联动、业态融合,持续塑造城市旅游特色品牌,打造乡村旅游发展高地,大力实施经营主体引育行动,加快构建市场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产品业态和商业模式。”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周明洁表示,将强化产业理念,推进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文旅资源大省,安徽文旅产业的支撑作用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在‘十五五’实现大的突破,不仅是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就业、投资、税收等方面真正起到战略支撑作用。”此次推进会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工作标杆,升维认知理念、创新思路举措,推动文旅产业大突破大发展。
“一个系统论的概念”
发展全域旅游,关键是推动旅游业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各具特色的旅游新业态,实现从“旅游+”到“+旅游”的转变。
在黄山市,紧扣文旅融合、内容运营、情绪价值,齐云山+小说《剑来》,以仙侠故事和超百场行进式演艺推动游客增长39%;呈坎+电视剧《家业》,以盛世徽州置景和常态化夜游、烟花秀推动游客增长42%。在发展全域旅游方面,西递康养旅居运营中心以客户7至30天旅居需求为牵引,在黟县为其集成17个景区(村)、60余家餐馆、400余家民宿的带折扣预订方案和30余款在地农产品,从而实现跨地域、跨领域的供给侧差异化重组。
10月1日,黄山市黟县宏村景区游人如织。许家栋/摄
“旅游业是故事业,文化是最高级的情绪来源。是否按照文旅融合思路来做实内容、激发情绪,成为全市51家A级景区运营效果明显分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黄山市长何毅认为,全域旅游应围绕客户需求,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筑面成体,对全域文旅资源进行集成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域旅游就是把一个区域作为一个完整旅游目的地,通过全要素整合、全产业联动和全社会参与,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文旅体验产品。”此次推进会指出,全域旅游是一个系统论的概念,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都要强化协同,以“百业+文旅”带动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跨界融合、社会共建共享。
当前,优质业态供给不足是安徽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短板。
总体看,安徽全域、全时、全龄的文旅业态参差不齐,皖南业态较为丰富,皖北相对薄弱,淮北、亳州、宿州、蚌埠、淮南至今没有实现国家5A级景区零突破。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资源深度转化不多,未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现代吸引力的沉浸式体验和衍生品,同质化、内卷式竞争较多;牵动性项目支撑不足,缺少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优质品牌的带动。
此次推进会明确,要加快业态培育、融合创新,坚持长期主义炒股配资门户网,保持耐心纯粹,以“百业+文旅”构筑多业共生、相互赋能的生态圈,提升文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休闲度假游代表了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价值提升的主要趋势。突出休闲度假方向推动业态融合创新,加快供给侧的变革升级,让旅游不再是“走马观花”的短暂出行,而是渗透到生活肌理的深度体验,正不断拓宽文旅消费新空间。
皖北文化资源丰富,文旅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今年9月28日,安徽省政府第81次常务会议审议了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建设方案和指导性规划。会议指出,要以大环线串联整合优质文旅资源,把淮河文化元素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打造设施完善、服务高效、特色鲜明的旅游风景道。要强化以路链产、以产促路,丰富发展康养、研学、体育、美食等路衍经济,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加强大环线文旅传播,构建品牌营销体系,展示“皖美如画”的淮河印象。
“高智商高情商的创造”
安徽庐江县深挖以“周瑜故里”为符号的三国文化、“华东第一泉”为招牌的温泉文化等,精心打造集住宿餐饮、研学教育、康养度假、主题游乐于一体的标杆样板,荣获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安徽全域旅游“示范区”;
寿县用活文旅资源、做深融合文章,推动寿州古城在传承历史文脉中焕新发展,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你好春申君》行进式演艺等活动接待游客与日俱增;
淮北市相山区将工业遗产保护与文脉传承、城市发展相结合,以淮北老电厂1969文化街区改造为突破口,成功将这片“工业锈带”变成“城市秀带”,日均客流峰值达1.6万人次,为区域文商旅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游客在淮南市寿县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内了解历史文化。陈彬/摄
文旅品牌是地方特质、人文魅力的鲜明表达,对旅客有巨大的、无形的吸引力。
立足安徽省域内各板块资源禀赋、现有基础和未来潜力,安徽计划重点打造六大知名文旅品牌,包括高水平打造以徽州文化为底蕴、以皖南山水为生态的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高品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高质量塑造淮河文化历史长卷,高能级构建红色文化旅游矩阵,高起点建设黄梅戏文化传承发展区,高标准打造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品牌。
根据此次推进会部署,安徽各地要找准与六大品牌的契合点,先点后线、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带动力强的文旅场景。六个文旅品牌不是孤立的,要加强全域链接融合,既推动板块内部一体化,也强化不同板块之间资源联合、产品联动、品牌联创,力争建成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
强化开放发展是安徽加快推动文旅业态融合创新的重要举措。此次推进会要求,深化开放合作,坚持国际视野,搭建对接平台,强化国际营销,更好实现引客引资入皖。
“全链条深度嵌入长三角市场,打造独具魅力的长三角文旅活力区。实施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提升行动,主动承接上海、杭州等‘入境旅游第一站’资源,瞄准重点国别和地区,建设入境旅游优选目的地。”周明洁说。
发展全域旅游是系统性工程,是高智商高情商的创造。此次推进会强调,要顺应文旅多元化、特色化需求,与时俱进提升能力、创新政策、完善机制,构建“大文旅”工作格局,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优化政策支持体系,锤炼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干部队伍,全面提升安徽文旅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黄山市将按照‘谋划要有爆款,抓落实要有爆发力’的要求,深化与省直厅局联动,紧盯高潜力细分赛道,感召更多大黄山合伙人,大力发展医疗康养、会展会奖等业态产品,积极创建生命健康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何毅说。
“‘文房四宝’是宣城国际文化交流显著标识。我们将以全球视野打造‘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精心举办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宣纸文化节等活动。”宣城市长邓继敢说。
加快业态培育、融合创新,坚持长期主义,安徽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更有“诗和远方”的未来。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指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